如果你不想孩子长大后抑郁,请看看这本书:《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Tina老师的课程确实不一样。
自从学习了课程之后,就试着写文章投稿,本来不抱能上稿的希望,但没想到Tina老师给了我一个惊喜,不但没有直接退稿,还耐心地帮我把文章进行细致的修改,最后让文章成功上稿。
我觉得Tina老师的做法太赞了!对于一个小白学员能给予这么实际的指导,这不仅仅保护了一个初学者的热情,还给予了学员希望。
让学员在学习课程之后,只有愿意写,就可以拿到结果。
相信在Tina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学员都能实现自己的写作变现梦!
下面开始我的文章。
你知道现在的孩子患有抑郁症状的有多少吗?
根据《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显示,我国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中小学的抑郁检出率高达40%!
40%!
这是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10个孩子里面就有4个孩子抑郁!
这组数据,真真地给家长们敲响警钟!
面对孩子抑郁,我们做父母的到底该怎么办?
我们要做的不是在孩子抑郁后去找各种方法治疗,而是要从小给孩子建立起“抑郁”的免疫力!
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你的孩子是个安全感满满的孩子,就相当于你为孩子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心灵防线,让TA能够健康成长。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安全感,斯坦利·格林斯潘的这本《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值得所有家长好好精读。
斯坦利·格林斯潘博士是国际儿童情绪发展权威专家,他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方法,告诉你如何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培养其安全感,内容详实,可操作可落地。
安全感是什么?
安全感就是指让人感觉到非常踏实、安全,并且想要依靠以及值得信赖的一种感觉。
怎样才能给孩子创造足够的安全感呢?
书中提出了“”四做三不做”的原则,那接下来我将摘取书中的精华,跟大家做分享。
原则一:多陪陪孩子
“多陪陪孩子”是《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一书中提出的“四做”原则中的第一项,它强调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对于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性。
尤其是对于0-3岁的幼儿来说,父母的陪伴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关键。
因此,即使工作再忙,父母也应该尽可能多地与孩子共度时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存在。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要多花时间。
真正算起来我们能够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
0-3岁,你是他的全部;
4-12岁,你是他的晚上;
13-18岁,你是他的周末;
19-22岁,你是他的寒暑假;
23岁以后,你仅仅变成了他的春节。
龙应台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能陪孩子的时候,就好好陪吧。
二是陪伴的质量要高。
你看着手机,孩子在旁边玩,这不是陪,这只是在看管孩子而已。
高质量陪伴就是你要放下手机,加入孩子,和他一起玩。
陪伴孩子不只是身入,更要心入,这才是培养安全感的关键!
如果你是一位职场妈妈,经常因为不能陪伴孩子而焦虑,其实你大可放心。
陪伴看质量、不看数量。
只要能做到在有效的时间里高质量陪伴,孩子就会成长为一个安全感满满的孩子。
原则二:给孩子具体而实在的安慰
当孩子感到不安或害怕时,父母应该提供具体的安慰,比如拥抱、抚摸或者安抚。
这些身体上的接触和情感上的支持能够让孩子感到被爱和被保护,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
比如,孩子晚上做了一个噩梦,醒来时感到害怕和不安。
我们做父母的可以通过以下具体而实在的安慰方法来帮助孩子平复情绪,重新获得安全感:
一是立即响应。
当孩子因为噩梦惊醒而哭泣或呼叫时,父母应迅速来到孩子的床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和关心。
二是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
身体接触可以迅速传递安全感,帮助孩子从噩梦的情绪中恢复出来。
三是现实确认。
告诉孩子梦里情况不是真实的,你现在是安全的。
可以对孩子说:“宝贝,这只是一个梦,现在你很安全,爸爸妈妈都在这里。”
这种及时的情感支持对孩子的长期心理健康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说:“孩子必须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
原则三:不要威胁或恐吓孩子
这个原则要告诉我们的是,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应避免使用任何可能引起孩子恐惧或不安全感的言语或行为。
如说“我不要你了”“再也不理你了”之类的话。
这种做法可能会在短期内让孩子顺从,但长期来看,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
得不偿失!
有家长可能说了,我也不想吓唬他,可是孩子撒泼打滚不听话啊!
面对孩子的坏情绪,家长要做到的是和善而坚定。
我们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宝贝,妈妈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但我们现在不能买。我们可以在家里找些其他有趣的事做。”
如果孩子接着撒泼打滚、不依不饶,和善而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原则,同时也接纳孩子的发泄。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这样的方法不奏效。
通过理解和引导,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而不是通过威胁来强迫孩子服从。
通过理解、沟通和积极的引导,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还能教会他们更好地处理情绪和解决问题。
原则四:不要偷偷溜走
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有时父母不得不与孩子暂时分开。
但如果处理不当,孩子会产生分离焦虑。
这本书中告诉我们,父母千万不要偷偷溜走、不告而别,因为这会加剧孩子的分离焦虑,损害孩子的安全感。
那怎么做才比较好呢?
我们应该坦诚地告诉孩子自己的去向和返回的时间,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只是暂时离开,还会回来。
比如,在第一天送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有的父母担心自己离开时孩子会在幼儿园门口哭闹,于是趁孩子不注意时悄悄离开。
千万别这样!
父母应该与孩子一起进入幼儿园,然后在告别时给予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并明确告诉孩子:“妈妈/爸爸现在要去工作,下午会来接你。”
这样的告别可以让孩子感到安心,知道父母会回来。
与孩子分离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可以通过诚实、明确地沟通与孩子告别,而不是通过偷偷溜走的方式徒增孩子的不安。
一个学会处理分离情绪的孩子,一个知道父母永远爱他的孩子,是会有满满的安全感的,他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往往也会不错。
结语: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不管我们怎么做,也不能给予孩子100%的安全感。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多地为孩子建立生命早年的安全感,让孩子长大后有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气,即使面对风霜雨雪,也总能坦然面对!
如果你是我写作的学员,请积极向我投稿,会被精细化改稿哦。
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关注。工作日12点,直播间持续分享阅读、写作、自媒体干货。
文末送福利!
福利来啦!
福利来啦!
福利来啦!
如果你也有意向打造超级个体,在互联网上寻得破局,可以扫码链接我本人,我会送你两份资料:
①小红书运营模式地图(帮助你公域快速起号)
②知识付费sop流程图(汇总我从0到7位数的步骤和打法)
另外,额外赠送自媒体交流群,都是做自媒体或者想做自媒体的同频者,入圈子交流最新自媒体信息。
所有添加微信的人,需备注:公众号粉丝。